6月,中俄界江黑龙江上的首座跨江铁路大桥——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建设正酣。目前,中方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俄方承建部分正进行桥墩基础施工。大桥建设紧锣密鼓,“大桥经济”闻声而动。佳木斯,正依托地缘优势,奏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强音。
佳木斯,直接面对俄远东联邦经济圈城市群中心,拥有4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和1个国际空港。特别是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成后,年过货能力2100万吨,黑龙江省经同江铁路大桥至俄哈巴罗夫斯克、莫斯科的铁路运距可缩短500~700公里左右,运输时间节省约7~10个小时。大桥将成为我国第三条对俄铁路运输大通道,更是一条新的亚欧运输大通道。
省党代会提出,以开放促改革是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目标。佳木斯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实施对俄经贸升级工程,积极打造对俄开放门户和枢纽,一个具有发展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徐徐展开。
如今,佳木斯已成为全国唯一具有对俄水陆空立体通道格局的地区。水运方面建成千吨级泊位33个,口岸吞吐能力750万吨;公路方面,同江口岸基本上实现了四季通关;空运方面,拥有直达韩国首尔、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际航线2条,已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铁路方面,同江中俄铁路大桥预计于明年6月整体完工;口岸通关方面:佳木斯、同江口岸争取到异地办照试点城市,同江口岸开通俄入境落地签证业务,实行双方口岸6天7小时工作制,过境通关更加便捷。正在建设的哈佳快速铁路同样吸引着我省东部地区人民的目光,建成后两地间交通从7个多小时缩至两个小时以内,哈佳快速铁路将与哈大高铁、哈齐高铁等铁路连通形成东北地区快速交通网络。
此外,境内外特色园区加紧推进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沿边开放园区体系和跨境加工体系正在形成。境外包括“中俄桥”超前发展综合区,万源通远东再生物资回收加工中心,哈巴立德卡木材加工园区,比罗比詹钢结构加工基地4个园区。境内重点规划建设10个具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条件的园区,其中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41.37平方公里,被列为省级重点园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境内外园区为佳木斯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势,加快外向型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对俄合作的不断深入,佳木斯先后与俄罗斯共青城市、比罗比詹市、南萨哈林斯克市、萨哈共和国纽尔巴区等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哈巴罗夫斯克等4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建立了政府定期互访交流机制,实现了政策、信息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了双方的经贸文化合作。
2016年哈洽会上,佳木斯市政府与国储能源化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如今,能源储运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园区、能源化工码头等项目正在同江市积极推进。国储佳木斯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依托同江大桥,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丰富的清洁型资源,如石油、液化石油气、矿产等,对国内急需的资源进行补充。一旦中俄铁路大桥建成,铁路的运力将十分巨大,运距将更远,公司石油液化气产品不仅可以供应佳木斯地区和省内,更可辐射延伸至吉林、辽宁和国内其他地区,前景十分看好。
佳木斯大米握指成拳闯市场
三江平原腹地佳木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水稻主产区,素有“生态米都”、“中国东北大米之乡”的美誉。这里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大水系滋润灌溉万顷良田,阳光雨露,天赐良种,加上这里勤劳人民的精耕细作,最终酿成了“佳木斯大米”的独特品味。
“口感好、粘性好、米粒劲道,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还有原生态种植,这些都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原因”,被市政府授权推广“佳木斯大米”品牌的佳木斯市时代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佳木斯大米”的品牌优势正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增效为目标,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优水稻,做强“佳木斯大米”品牌。
据佳木斯市农委提供资料显示,在国家“去库存”,玉米市场化销售减少的大背景下,佳木斯市今年春播水稻种植面积增加49万亩,达到640万亩,大型水田农机合作社发展到27个,水稻加工企业185家,年加工能力超过800万吨。为保障大米品质,该市强化大米标准化基地建设,制定了系统规范的水稻技术模式和栽培技术,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藏粮于技”。目前,全市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12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840万亩。桦川县五良纯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有机水稻5000亩,高钙、高锌、富硒、富锶等中高端特色大米已占到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推广有机种植技术,追求差异性、提升附加值的特色种植,成为了未来佳木斯水稻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
细数“佳木斯大米”品牌成长经历,深深地镌刻着各方力量握指成拳、抱团取暖的烙印。
2015年初,“佳木斯大米”品牌以其生长环境优良,品种品质优良,标准化种植技术和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2016年1月,“佳木斯大米”O2O体验店开业暨“生态佳木斯”电商平台正式上线;10月,佳木斯大米协会正式成立;同年11月,在大连举办的“品牌农业中国行·佳木斯大米走进大连”活动中,又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协会授予“生态米都”荣誉称号;今年1月,佳木斯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佳木斯大米”品牌的引领作用,向青岛、杭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拓展中高端市场;今年3月,金玛农业、益海(佳木斯)等5家企业获得首批“佳木斯大米”标志授权,掀起了品牌建设崭新一页。三年来,佳木斯共组织整体大型营销展会50余次。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佳木斯探索出了“政府搭台、协会唱戏、企业参与、媒体推动”的可复制、能推广的营销新模式,趟出了一条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与社会联办、最终实现社会中介组织或民间主办的新路子,实现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好”,通过“卖得好”,倒逼“种得好”。
大项目建设风生水起
近日,黑龙江泉林公司制浆车间顺利出浆,标志着黑龙江泉林一期项目全线贯通,顺利投产。同时也标志着佳木斯从挖掘“原字号”入手,开发“新字号”动能,向循环经济发展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泉林生态农业是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以“秸秆全元素高效利用”和“生产过程废弃物资源化”为基本内容的新型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期项目总投资25亿元,年处理秸秆60万吨,年产20万吨秸秆本色浆、20万吨本色生活用纸、30万吨黄腐酸有机肥,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2亿元,税金1.5亿元,安置就业1500人。已经开建的二期项目总投资155亿元,年处理秸秆350万吨。两期工程完成后可安置就业8000人。
泉林从热电项目点火成功到制浆车间出浆,全部设备调试成功仅用18天,仅为总部厂区调试时间的四分之一。泉林的落地投产,反映的是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通过上一个大项目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决心。泉林速度投射的是佳木斯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张力以及优越的投资环境,解答了众多投资者纷至沓来的初衷。
佳木斯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工业历史底蕴深厚,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体系门类涵盖20多个产业。近年来,佳木斯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政策机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三篇大文章”、“五头五尾”重要指示,始终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随着泉林秸秆综合利用、象屿金谷和万里利达粮食仓储及深加工、双兆生猪畜牧产业化等重大产业项目快速推进,百威英博啤酒、佳星玻璃等一批企业扩产改造和引联合作项目竣工投产,产业项目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产业项目投资稳步上升。
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亿元,同比增长6.7%,位居全省第一位。市投资、产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6亿元,同比增长19%,位居全省第二位。从全年看,2017年计划开复工产业项目900项左右,实现产业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截至目前,已经有108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可在年内开复工建设。
加快东部现代服务中心建设
处于省煤电化基地、沿边开放带两大经济板块核心的佳木斯,被大煤矿、大林场、大农场的丰厚资源围绕,区域龙头地位不容小觑。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连通国内外,成为链接周边的“动脉”。以佳木斯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内,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等资源型城市共享“中心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种种要素筑起区域中心城市不可撼动的地位。
纵横捭阖的现代化大交通,彰显集聚效应的物流园区,崛起惠及周边的商贸繁荣带,火热建设中的实力大项目,满目青山碧水的优良生态——作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最大的集散地,佳木斯区位中心城市优势日益凸显,城市综合承载力与辐射带动力迅速提升。
如今,哈佳快速铁路佳木斯特大桥主体工程全部完成,佳木斯火车站新站台正式投入使用,胜利路、学府街公铁立交桥正在繁忙施工,通园巷、通江街公铁立交桥即将开工建设。一项项交通重点工程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纵横交错,构成了城市坚实的骨架,也勾勒出过去五年间,佳木斯这座区域中心城市快速生长的曲线。
在“骨胳”变壮的同时,佳木斯的城市“肌体”也在不断“丰满”。
万达商业广场、利达国际购物中心等大型商贸项目建成投入运营;与京东等国内知名大型电商合作,大商集团等传统商业实现线上线下运营;启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服务中心,75户企业入驻佳木斯电子商务产业园及创客空间,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开启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崭新时代;有序整合以民族文化游为重点的特色旅游产业,推出沿松花江到黑龙江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黄金旅游线路;创作《乌苏里船歌》等一批文艺精品,以佳木斯快乐舞步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被评为省内唯一“全民健身城”;与15家省外养老机构签订意向候鸟式养老协议,养老产业扎实起步;广发等3家银行强势入驻,城市金融支撑实力增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53%;适时出台扶持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力保障食品安全,佳木斯已连续五年获得“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的称号。
一座通达八方、辐射内外的城市注定要在新一波经济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建设黑龙江省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佳木斯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今后5年,佳木斯市将通过加快龙江东部现代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和集聚功能,与周边城市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以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为优化全省区域空间布局做出城市应有的贡献。
加快释放农业发展新活力
插秧季,“粮都”富锦6种颜色的水稻在东北水稻专业合作社扎根,为万亩大地绘上“七彩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田园综合体”概念在这里得到解读。
佳木斯富锦市以稻田文化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通过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把休闲农业、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其拓展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大手笔尝试,也是佳木斯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一次积极探索。
佳木斯市地处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腹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地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地区,市属耕地面积1689万亩,是全国水稻、大豆主产区,有“中国东北大米之乡”“生态米都”之美誉。
瞄定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目标,佳木斯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要求,加快生产体系建设,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巩固农业基础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按照“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据统计,佳木斯市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到625万亩,水稻增至640万亩,大豆达到278万亩,新增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新增其他经济作物达到90万亩。全市重点农业技术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科技贡献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大力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有效供给的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供给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实现既种得好种的优,又卖得好。全市相继成立了佳木斯市优质农产品行业协会、佳木斯市大米协会。2015年初,经过严格的审定,“佳木斯大米”品牌以其生长环境优良,品种品质优良,标准化种植技术和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2017年5月,“佳木斯大豆”品牌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全市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12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840万亩,2020年将达到1000万亩。
牢固树立“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价值链思维,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经济。几年来,佳木斯市先后引进了厦门象屿、大连金玛、山东泉林等近百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富锦市与象屿农产集团、金玛集团等企业签订订单56万亩,集中连片发展苹果圆葱1500亩;同江市引进中硅中德集团建设三江口生态农业小镇,与同稻中人水稻专业合作社签订订单2万亩;桦川县引进辽宁君澳集团发展浆果、蔬菜种植面积5.5万亩。截至2016年,佳木斯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十三连增”,粮食总产达到134.7亿斤,粮食商品率达到85%以上,佳木斯市正在由全国大粮仓向农业强市转型的道路上扎实迈进。(来源:黑龙江日报,记者刘亿服)
(责任编辑:孙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