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快报 > 市县之窗 >
市县之窗

肇源农场狐貉养殖成“黄金产业”

2017-08-17

“甘老板,今年给我预留500张狐狸皮,外加100张貂皮。”在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大户甘洪江家中,甘洪江夫妇正通过互联网与河北客商王先生谈着生意。

靠着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从芬兰学回来的饲养技术,甘洪江赚到了“第一桶金”。他算了笔账:今年,狐貉皮张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光靠养殖就能赚20万元,外出给狐配种还能增收3万元。

合作社开辟大市场

场长杨广明梳理了一下肇源农场的养狐史”:场里人养狐有30多年历史了,现在农场发展有10万只狐貉,成立了嫩源狐貉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联系全场养殖户与市场的一条纽带。

过去,每只纯挣60元钱就不错了,再往上升遇到了技术的天花板。嫩源狐貉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挥协调、引导作用,把养殖技术“一竿子插到底”,在小区内发展养殖户入社,统一销售、统一技术管理。每月组织一次交流会、每周公布一次市场信息、每季度进行一次技术培训。对养殖小区,抓住增量、提质、强防、精养几个环节,提供服务统一、技术指导。

“2006年,合作社引进100只芬兰种公狐,我家也跟着沾了光,实现了品种改良。”葛庆章兴奋地说,改良后皮张长度达1.2米以上,每张能多卖200多元。

“品种改良了,营养搭配合理了,产出的皮毛油光锃亮,小贩子一个劲儿地往这跑,养殖户在家门口就点钱。”农场畜牧科长贾志颖介绍,目前农场拥有芬兰种狐数已达300多只,改良直接增收1000多万元。

大规模带来大效益

肇源农场养殖狐貉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当时农场党委从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入手,加快规模扩张,引导养殖户进入小区养殖,本着“多养狐貉,特色富民”的方针,先后新建养殖小区三处,总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正是这次转变,使农场一跃翻身,成了令人羡慕的“养殖大场”。

为扶持养殖小区建设,农场几年内投入120万元用于建设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由于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管理,解决了没有养殖经验和饲养管理人员发展狐貉业的困难,大大激发了养殖户的热情,使全场狐貉存栏由起初的2000只发展到目前的2万只,存栏总量是最初的10倍。

该场在每建一处养殖小区时都注重将实用与特色相结合,所建的三处养殖小区都远离居民区,避免了空气、粪便的污染。其中,兰源万只狐貉养殖场采用“水上雁鸭水中鱼,笼内狐貉笼下鸡”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并率先引进了100只芬兰种狐进行品种改良。该场在国内养狐行业享有一定知名度,使之成为东北

地区狐貉养殖品牌良种引种的集散地。

互联网+打开知名度

2016年,养殖户邹环宇家的狐貉皮张在网上大卖特卖,每天微信、QQ、电话忙得他不亦乐乎,来自河北、吉林、辽宁等10多个地区的客商给他打电话咨询、订购。

邹环宇介绍,他家从2003年开始养狐貉,开始都是固定的几个商贩来收购,市场价格压的很低,主要原因在于肇源的狐貉皮张在外省名气不大。怎样才能提高狐貉皮张的知名度,卖出好价钱呢?邹环宇想到了互联网。

“大农网是国内领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我就把自家的狐貉皮张拍成照片,放到大农网上,没想到点击率和关注度都很高。”邹环宇说,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信息后,主动打电话咨询、订购。从今年2月份到现在共收到了10多笔订单,最远的订单来自俄罗斯,最多的一笔达到了150张,而且每张皮子要比线下多卖20元。

到去年底,肇源农场的狐貉出栏量可达5.2万只,存栏量1万只,实现畜牧生产总值3500万元,利润总额1500万元。狐貉养殖业每年使当地人均增收12500元。(来源:黑龙江日报,记者刘楠

 

(责任编辑:孙立虎)